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回复: 0

枧田沃土承非遗 共绘新篇续匠心

[复制链接]

161

主题

4

回帖

965

积分

贡士

积分
965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智汇永新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秉持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理念,积极投身相关实践工作。通过系统保护非遗资源、切实将非遗传承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风建设等有机结合,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推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入枧田村,村书记便带着实践队走进村史馆。墙上的老照片里,村民们围着酱缸忙碌的身影格外鲜活;宣传片的镜头中,饱满的生姜在陶缸里经历阳光与时间的发酵,最终酿成琥珀色的酱汁。“尝尝?这是刚出缸的姜酱。”村书记捧着刚酿好的酱菜给队员们尝,甜香里带着阳光的味道。

陈思凯老师带领实践队员拜访了江西钨业控股集团驻澧田镇枧田村第一书记申启凯,在书记的指引下走进制酱工厂。机器运转的声响里,我们看到传统工艺正尝试与现代生产结合,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制酱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工厂的生产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车间里老旧的搅拌设备、有限的生产线,藏着“规模上不去、订单接不住”的无奈。随后,实践队队员们挽起袖子加入翻酱的行列。盛夏的阳光晒得酱缸发烫,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这才懂得,即便有了机器辅助,传统工艺里的“功夫活”仍离不开人力,而有限的规模和设备,让这份辛劳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金晨昊老师带领另一组队员走进村民家中,参观他们自家制作的酱。灶台边、院角里,家家户户的酱缸各有模样,制作方法更加传统,酱的口感也更加独特。可零散的生产、不一的卫生标准,让这些带着“家的味道”的酱品,很难走出乡村集市。而且,村民们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小、产量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销售渠道也比较狭窄,主要依靠熟人介绍和线下集市销售,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调研越深入,实践队员们越明白:让生姜酱“走出去”,既要有传统的根,也要有现代的翼。结合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给工厂“强筋骨”:在制酱产业方面,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工厂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开发新的产品口味和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

让散户“抱成团”:对于村民家庭制酱,可以组织相关培训,规范生产流程,提高卫生标准,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原料采购、统一工艺标准、统一包装品牌;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路,让“农家味”通过直播间走向更远的地方。

为产业“树招牌”:挖掘生姜酱的历史故事,结合村史馆打造“酱文化体验游”,让游客亲手参与晒酱、翻酱,把“枧田制酱”从产品变成一张乡村名片。

这场三下乡,实践队看清了乡村发展的“难点”,更明白了“助力”从不是空喊口号——它是翻酱时掌心的温度,是和村民聊方案时眼里的光,是带着问题来、带着办法走的踏实。枧田村的酱香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而我们,愿做那个传递密码的人,用调研的脚步丈量需求,用青年的力量搭起桥梁,让枧田村的故事,不止停留在我们的实践手册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校友网 ( 赣公网安备36010502000096 )

GMT+8, 2025-8-12 15:39 , Processed in 0.1042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