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回复: 0

经典探微│《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略谈

[复制链接]

388

主题

0

回帖

2220

积分

进士

积分
2220
发表于 2024-6-13 09: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进行着错综复杂的斗争。屈原在楚国力主革新政治、励精图治,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遭到了排挤和打击,使得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离骚》就是其中的代表。屈原通过《离骚》体现自己的伟大思想和崇高人格,可以说《离骚》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离骚》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在《离骚》文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外部特征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外部形象特征。后世很多屈原的画像就是以《离骚》中这些具有特征性的描写为基础画出的。

这是一位杰出的进步政治家形象。他主张施行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也就是说要有好的国君,还要有忠于国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辅佐。他的主张,充满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这一主张与屈原改革弊政、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屈原认为美政最主要的是“君明臣贤”,认为统治者应该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臣子应该忠贞而不是追逐私利,这样君臣和谐才能成功。因而屈原歌颂“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极力主张选贤任能,赞美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称颂“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同时屈原主张废斥群小,这也是实现“美政”的重要保证。屈原还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强调法治。

这一形象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在诗人生活的时代,整个楚国的朝政被令尹子兰为代表的群小把持,这预示了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诗人对楚国朝廷上的群小极为愤恨,他不遗余力地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那些人“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国君主的过失,说君主反复无常,宠信奸臣,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

这一形象追求光明和真理。这正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诗人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曼曼其修远兮”,但他始终“上下而求索”。诗人的高洁品格和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诽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和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离骚》中描写主人公“三次求女”虽然失败了,但其仍然坚持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诗人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这也是诗人用来象征自己的纯洁高尚品质的。我们读《离骚》,感受最深的是屈原那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幼就有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他时刻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虽然他最终被群小打击迫害而离开了楚国的朝廷,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始终系心怀王,心系楚国。在战国中期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屈原在国内备受排挤,如果他凭着自己的杰出才能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高官,但屈原没有,他始终坚持关心自己的国家,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溢全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校友网 ( 赣公网安备36010502000096 )

GMT+8, 2025-8-13 19:30 , Processed in 0.0927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